堅持做學弟妹的最佳典範-原聲第一屆學生 IVAL MAITANGAN專訪(下)
在上篇中,Ival 與我們分享了從部落長大的成長經驗,從原聲草創時期,經過十年的時間 Ival 從小學生變成大學生,跟著原聲、跟著馬彼得校長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看著越來越多原聲學弟妹加入原聲這個大家庭,即將升上大四的 Ival 對於部落、對於原聲、對於原住民身分, Ival 有著小小的心願………。

如果沒有原聲,那麼,現在自己可能會在哪裡?
Ival 歪著頭,稍微思考了一下,說:「我可能不會上大學吧。」
經濟的重擔,確實是她升學的可能阻礙。如果沒有原聲,她可能在高中畢業之後,就得出外工作,賺錢養家。Ival上面還有三個姐姐,走的也都是這樣的路。再加上先前提到的,未成年親友意外懷孕的經驗,也使得她的家人,對於外地求學,多了一分疑慮。但這樣的人生,因為原聲的出現,而有了很大的轉變。
考取國北教兒童英語教育系 成為原聲首位大學公費生
「其實比起合唱、表演,我覺得原聲帶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在教育上。」 Ival 說。確實,原聲的課程設計,不僅在於合唱。參加原聲的學生們,在週末假日除了集中練唱以外,也安排一些課程,以加強孩子們的學業素養。雖然在她的年代,假日課程仍以英文、數學為主,遠不及現在的多元、豐富,但她認為這確實對她有些幫助。有著原聲給予的資源,再加上她自己的努力與毅力,以及想成為學弟妹榜樣的那一份決心,終於,在三年前,她以公費生的資格,順利錄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她,是原聲的第一位大學公費生。
放榜的那天,正好是玉山星空音樂會的日子。馬校長得知這份喜訊,難掩激動,便在音樂會上,公開表揚了Ival。兩人相擁,喜極而泣。

「當下真的非常感動!而且,有種不敢置信的感覺。」長久以來的夢想,總算成真了。Ival說,無論是對校長、還是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來說,都有了交代。校長與原聲長久以來的栽培,總算有了回報;公費的資格,更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讓家人與她自己,都能夠免去經濟上的後顧之憂,而能專注在學業上。
大學階段充實自我能力 立志回信義鄉服務

雖然高中階段在平地求學時,曾經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歧視經驗,使得她對都市的大學生活,並沒有太熱切的憧憬與嚮往;但她到現在,算是適應得相當不錯。她十分投入學校的課業,也參加系上的排球隊,是允文允武的大學生了。她說,雖然大學生活不算輕鬆,像是這個學期,她就有著28學分的沉重課程,但她一定會繼續努力下去,完成自己的學業。畢業之後,她將會分發到信義鄉的新鄉國小服務,回饋自己的故鄉。
對 Ival 來說,原聲已經是家一般的存在。她說,給她最大鼓舞的,是大家聚在一起,共同為一個目標努力的感覺;而讓她最感佩的,是看到校長努力為大家奔走的樣子。校長同時也教會她們,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應得的資源,同時也傳遞了努力奮發的價值觀念……凡此種種,都是原生家庭缺乏,但能夠在原聲學校獲得、或者體會到的。 Ival 說,這正是她就算不熱衷表演,也要跟著校長,一起留在原聲的原因。
十年過去了。正如同子女成人之後,回饋自己的家庭, Ival 也到了能夠回頭給予原聲──她的第二個家──協助的年紀。她回憶,雖然在國、高中階段,因為課業繁忙,而較少回來參加原聲的活動,但到了大學之後,和原聲的羈絆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深厚。現在,Ival會在課餘時間,到原聲教育協會的臺北辦公室,協助一些事務。除此之外,她更成為了「原聲成長營」的第一任總召。
從「原聲建中成長營」到「原聲成長營」 扛起總召找到原聲風格

在十年期的「原聲建中成長營」畫下句點之後,建中方完全退出了營隊的運作,而改以「原聲成長營」為名,交棒給原聲的高中生、大學生志工們籌辦,將每年七月,為期一週的歡笑,繼續傳承下去。十年之前,她們是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追隨著建中的大哥哥與其他女校的大姐姐們,在營隊中揮灑她們的童年;十年之後,她們從隊伍當中走到前頭,要在暑假中,給學弟妹們快樂的回憶。
從學員到志工,有著怎樣的心態轉變? Ival 坦承,其實她本來是個較為習慣獨處的孩子,和同儕的互動較少,因而小時候不常參加建中營。但是自從高三之後,重新以志工的身分再次參與營隊,這幾年下來,確實心裡有些感觸:「覺得自己長大了!以往我們都看著建中的大哥哥們,覺得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但我們逐漸要站到和他們一樣的位子上了。」
在建中營的最後三年,原聲志工們的角色逐漸吃重,Ival 也正是在這過程中,逐漸明瞭了自己的責任所在,並投注了更多心力在營隊上。終於,在去年暑假的第一屆原聲營,她被推舉為總召,扛下了籌劃的重責大任。有著眾人的齊心協力,去年在羅娜國小舉行的營隊,十分順利而圓滿的落幕了。
作為曾經的建中營志工,小編十分好奇,「建中營」和「原聲營」,有什麼不同特色?Ival 說,主要是課程設計的不同。以往的建中營課程由建中學生設計,偏重在知識的傳遞,室內課程較多;原聲營的課程由於是由他們自己規劃,一些有著表演藝術或運動專長的學員,便設計了一些能讓孩子們活動筋骨的課程,也讓他們走出戶外。這確實是以往建中志工們希冀,而始終未能達成的目標。
除了課程之外,營隊氣氛也有微妙的變化,「畢竟現在的隊輔大哥大姐都是熟悉的『自己人』,小朋友能夠更快進入狀況,減少了磨合的過程。」她說,在以往建中營打下的基礎上,加入更多原聲的特色,是她們將來的目標,也相信日後可以逐漸完成。
Ival 也透露,今年的營隊她卸下了總召職務,但對營隊的關心不減。可以想見,她仍然會持續將經驗傳承下去,並陪著學弟妹一起成長茁壯。
勉勵學弟妹不輕言放棄 遇到困難要開口求助

看著年紀尚小的學弟妹們,就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一般。有沒有哪些事情,是曾經走過這條路的 Ival ,想要對她們說的呢?她想了想,說:「校長曾經說過,他希望孩子們『大的要帶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我希望學弟妹們可以記得這句話。」畢竟,在原聲這樣成員眾多的團體當中,秩序與紀律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此同時,也需要團體成員的相互扶持,尤其長幼之間的帶領與傳承,也能夠使團體的運作事半功倍。
她也想提醒學弟妹們,在參加原聲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撞牆期」。但她希望此時的學弟妹不要輕言退出,而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緩衝,請個幾次假、沉澱一下心情,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中,可以找家人、學長姐、或是老師們聊聊天,說說自己的心情,同時也尋求一些建議。當年的她,也一度想要放棄,正是家長與校長的支持,使她撐了過來。
「開口說出遇到困難,是很重要的。」Ival 說,相較於都市小孩,布農族的孩子們顯得比較靦腆害羞,而不敢主動提問。她鼓勵學弟妹們,無論是在課業上、或是生活上,都要勇敢的提出問題,主動將自己遇到的困難說出來。「不說出來,那麼困難就永遠會在那裏;說出來,才有機會解決。」
原聲十年之後-原聲國際學院誕生 給原住民學看到多元未來的機會

訪談的最後,我們也問到了 Ival 對原聲的期待與想像。「當然期待原聲能夠繼續運作下去,給我們原住民更多的幫助。」
從去年八月開始,原聲也正式成立了「原聲國際學院」高中部,招收了十餘名學生。對此, Ival 也表示樂觀其成。她十分期待能夠有一所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學校,「我們在都市求學時,仍然會遇到一些原漢之間的誤解,甚至受到歧視,其實對我們的情緒影響很大。如果能夠免去這些爭執,我們可以更加專注在應該完成的事情上,而不會被無謂的煩惱左右。」她語重心長地說。
她知道,原聲這幾年正努力創建一所原住民實驗學校,也朝向廣招全國原住民學生的目標而努力。她由衷地希望,原聲學校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並且成為一間注重原住民主體性的學校,而在臺灣的原住民教育界,走在領先的位置。
「原聲給我的多過於合唱、多過於教育,它給了我愛與關懷,教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同時我也很期待社會大眾能夠了解,原聲不僅僅是一個合唱團,」Ival說,「畢竟,它給我的多過於合唱團,多過於教育。它給了我愛與關懷,同時也教我怎麼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希望,原聲的這份心意,能夠被更多的人認識;也冀望原聲的溫暖,可以滋潤更多原住民孩子的心靈。
系列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