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大孩子.努力成為互相扶持的螃蟹
伊法爾·梅當安|原聲校友會召集人
編輯|張憶
小時候練唱時校長常常把布農族比喻做一桶困在水桶裡的螃蟹,當有人試著奮力爬出水桶時,後面的螃蟹會毫不猶豫地將那隻對外界好奇的螃蟹拽回桶子裡。

隨著原聲學生的成長,學生們散佈在台灣各個高中及大學院校。雖然高中生及大學生已足夠獨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但難免有需要協會支持的需求,而協會每年度都會舉辦暑期成長營邀請畢業生一同來完成活動。因此,若是能成立個屬於原聲校友的運作組織,將會使協會及校友之間的連結更為緊密。 在這個組織裡,我們會和協會共同舉辦各種工作坊和營隊,並期望能夠創造一個如家的空間,敞開心對談的平台分享彼此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可以利用彼此的經歷吸取不一樣的想法,互相切磋和給予建議,在這當中相互扶持和成長。

為了使參與校友組織運作的夥伴們達成共識,今年夏天我們舉辦了一場引導工作坊,期望能從中獲得對組織有益的反饋。

這麼多年在原聲生活的經驗裡,我發現自己或者身邊的原聲人偶爾會成為困在水桶裡底部的那群螃蟹,無意間以言語或態度傷害了那些正爬向桶外天空的同儕們;慶幸的是,那些受傷的螃蟹們在自我打氣後便會繼續啟程;至於那些桶內的螃蟹們在意識到自己的不成熟後,除了自我反省之外也會努力成為同儕的助力。

從自我走入人群
開始接觸原聲的事務時,我是以自己的角度跟團隊互動,視野跟心胸相對狹隘,事情處理不好就生悶氣,嚴重一點則把情緒丟給團隊。後來接觸到更多元的原聲人之後,我開始回憶自己當年身為原聲學員的感受,也反思自己站在領導位置時所持的態度是否會讓當年的自己感到厭惡及排斥。在反覆的角色替換後,我逐漸學習以不同的角度去設想各種可能性,讓自己慢慢走入人群中,努力在不同中尋求和諧。

引導營的目的
這次的引導營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導大家對於成立屬於原聲大孩子的組織這件事達到一定的共識,並且在對話中發現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再設法擬出解決方案,逐步拼湊出組織的圖像。
多汁的果實
在這兩天的引導營中,我們除了看見潛在及現有的問題以外,更珍貴的是,我們看見了彼此的成長與轉變,且每個人都很樂於將各自的觀察與大家分享,使當事者能夠受肯定也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這一位人物。例如,幾年前無法完整闡述自己想法的學妹,今年再見面已經能將想法整理過後提出來成為團隊思考的方向。

此外,更棒的是,活動帶來了後續更多的可能性與對話空間。比如說,第一天活動結束後,我竟然能和從來都沒對話過的小大一延伸討論部落土地正義相關的議題;第二天結束後我甚至與幾位不算熟悉的學妹展開了台中輕旅行。這一連串的經驗是我在活動以前未曾料想到的結果,它讓我從心認識我印象中的大家也開闊了我的心胸。

期望原聲人能夠攜手打造出各個世代間可以共同對話與交流的平台,並且在這個平台上激發出各種可能性,彼此成長與前進,在不斷的對話與交流之間碰撞出精采的火花,且在籌備營隊及各項活動的過程中積累自身的經驗,裝備處事的能力,培養出能夠獨當一面的個體。
